“快点快点,出发啦!”5月28日一大早,武乡县墨镫乡井湾村的贫困户裴小锋,前往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路上,裴小锋遇到同事史改梅,热情地招呼着:“不出村务工,不耽误家务,按时领工资……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近年来,我省扶贫车间在贫困县遍地开花,“铺出”了一条贫困群众脱贫的快车道。今年,我省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各地扶贫车间在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复工复产,群众陆续返岗就业,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势头得到保障。
业随人动 生活有盼头
“哒哒哒……哒哒哒……”5月20日,平顺县太子龙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扶贫车间内,缝纫机工作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戴着口罩不停地赶着加工制衣订单。
平顺县引进太子龙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把扶贫车间设在西沟村。平顺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王永胜说:“西沟村的扶贫车间是易地扶贫搬迁同兴苑集中安置点的‘配套’项目,主要解决搬迁群众的务工就业问题,帮助企业搞好疫情防控和达产达效是最紧要的任务。”今年,平顺通过“政府引导”“就近务工”“人岗对接”等方式,采取专人入企督促指导,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住在同兴苑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侯砚花高兴地说:“两个多月前我还发愁去哪里干活,现在来扶贫车间上班,方便快捷,有了收入,心里踏实了。”
时下的吕梁山,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走进石楼县灵泉镇龙山水岸移民安置点的红枣核桃加工扶贫车间,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碌着对核桃进行破壳、剥皮、挑拣、分装……眉宇间流露出劳动的充实和收获的喜悦。
在车间务工的辛利云是从龙交乡贾家垣村搬迁到龙山水岸移民安置点的贫困户。到扶贫车间上班前,家中仅靠丈夫种地维持日常生计。谈起搬迁后的新生活,辛利云难掩心中的激动:“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孩子一直在家上网课,需要照顾,俺一直想找份离家近点的工作,车间4月份一投产,我就过来了,梦想终于实现了。”
“再也不用东奔西走了,家门口就有好工作。”
“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相信,只要肯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现如今,全省150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3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迁入新居。搬迁贫困户都说把扶贫车间办到家门口,不仅实现就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连连称赞扶贫车间是精准脱贫的好举措。
贫困群众搬到哪里,扶贫产业就布局到哪里。省扶贫办副主任张玉宏介绍,我省按照农村安置区产业培育,城镇安置区就业帮扶的工作思路,统筹迁入迁出两地,同步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扶贫车间、扶贫产业园区,捆绑使用政策,确保了贫困劳动力能在家门口就业。
一技在身 干活有劲头
“体温36.3℃,戴好口罩,可以正常上班……”5月22日,兴县县城柳叶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龙圣隆扶贫车间入口,员工经过检测陆续进入车间。刘小美自打从魏家滩镇西坡村搬进柳叶沟安置点,每天都会前往楼下的扶贫车间工作。她高兴地说:“我以前有点缝纫基础,经过培训提高了技术。在这里干活得心应手,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打心眼里高兴。”
李桂花原是天镇县南高崖乡大老沟村的村民,除了会种地,没有别的技能。搬到县城安置点后,新社区让她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
5月26日,在天镇县扶贫产业园区的生产车间,李桂花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笑嘻嘻地说:“学会了缝纫技巧,原来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赚钱。”产业园区管委会的袁亚男介绍,车间里的女工都和李桂花一样,经过免费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完成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美丽蜕变。
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技能提升办主任张国旺介绍,我省连续多年将“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列为民生实事,3年来累计培训17.8万人次,全部取得全民技能培训合格证书。
培育产业 未来有奔头
6月1日,广灵县壶泉镇的贫困户李晓红正在忙活手里的编织活计。李晓红前年通过巧娘宫“巧娘培训”后,正式成为广灵县巧娘宫手工专业编织合作社的员工。
广灵县巧娘宫手工专业编织合作社通过“巾帼带头人+合作社+基地+贫困妇女”的新型管理运作模式,在8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建立了手工加工分基地,30个贫困村设立了加工站点,大力推动农村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辐射带动全县贫困妇女自主创业、实现脱贫增收。
手工编织产业得到培育发展,受益群众也越来越多。2016年合作社成立之初仅100多人,3年多时间发展到1000多人,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妇女700余人、残疾职工40余名。
6月2日,位于岢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立源皮具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近百台缝纫机哒哒作响,一件件颜色鲜亮的消防衣在流水线上移动。扶贫车间负责人杨继钢介绍,公司总部迁到岢岚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用工人数达180人,其中贫困户有68人,订单不断,正组织员工们快马加鞭进行生产。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扶贫车间879家,已复工873家,复工率99.32%,吸纳就业人数4213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8545人。(记者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