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入秋的青海湖仙女湾,碧水微漾,随风摇曳的水草点缀湖边,风吹草偃,飞鸟翩跹,鸣声啾啾,优渥的生态环境涵养了万千物种,成千上万只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将这里当作家园。落日余晖中,山水湖草交融相依,一副和谐秀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青海湖仙女湾。谢青玉 摄
青海湖仙女湾,藏语称“拉姆克”意指“仙女”,湾如其名,即“仙女居住的地方”。仙女湾地处青海湖西北岸,位于刚察县以南16公里处,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属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是青海湖流域典型的湖滨沼泽湿地。多年来,青海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持续加大对青海湖的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水生态环境治理、湿地保护、封湖育鱼等措施,围绕“湖、鱼、鸟”等核心要素,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体系。
生态更美,全国游客络绎不绝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园,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脏”,有着“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等美誉。青海湖湿地作为世界七大湿地之一,更是青海生态保护的重地。近年来,刚察县也在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草地、林地、湿地、沙化土地等保护修复工程。通过努力,青海湖蓄水量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升,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加快,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呈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湖和谐”的美丽新景象,吸引全国游客前往游玩。
棕头鸥掠过湖边水草。谢青玉摄
宋琪 摄
“我们是从成都来的,来到青海一定要来看看青海湖,今天很幸运在仙女湾遇到了晚霞,霞光洒在湖面上,湖水非常清澈柔和,而且我还看到了许多湟鱼,感觉非常震撼。”趁着开学前的空闲时间,成都游客和自己的伙伴们随团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天色渐晚,一行人在霞光中赏景拍照,久久不舍离开。
霞光洒在仙女湾湖面上。谢青玉 摄
落日余晖中,山水湖草交融相依。谢青玉 摄
仙女湾旅游发展始于2006年,结合景区便利的交通条件、优美的湿地景观、丰富的人文故事,开展观光休闲等旅游项目,建有独具特色的三牲拉则等文化设施,配套有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功能较为齐全。
湟鱼家园是近距离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场所。谢青玉 摄
每年端午至立秋,是湟鱼洄游的季节,青海湖内成千上万的产卵湟鱼在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结队逆流而上,洄游至刚察各条大河,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立秋后又返回青海湖,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演绎生命的奇迹,诠释母爱的伟大。而距离仙女湾不远的湟鱼家园,是近距离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场所。仙女湾与刚察县湟鱼家园景区协作,共同打造了“鱼鸟天堂、刚察藏城”旅游品牌。
湟鱼。谢青玉 摄
系统治理,“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为加强仙女湾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坚持以基层保护和巡护监测能力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青海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巡护监测制度,完善巡护监测网络,加强生态巡护和监测,信息化、数字化、人工管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得到初步建立,全面实施好各项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落日余晖中,仙女湾湖面飞鸟翔集。谢青玉 摄
最新数据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达4625.6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1.41万吨,栖息水鸟数量达60.6万只,普氏原羚数量达3000余只,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9.7%、湿地保护率达69%、水质状况为优的比例达100%,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经过不懈努力,青海湖生态保护取得“三增、三减、一不变”的显著成效,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保持不变,青海湖“大美净好”的名片永远靓丽。
青海湖栖息水鸟数量达60.6万只。谢青玉 摄
生态为民,人湖和谐新图景
仙女湾景观层次丰富,绚丽的高原草甸湿地,多彩的藏民族文化风情,以水、鸟、鱼为依托,展现出青海湖和谐的生态和人文画卷。
天、湖、鸟相依,展示生态和谐美好画面。谢青玉 摄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青海湖“十四五”期间“一屏六区一平台”的阶段目标,将仙女湾打造成为“青海湖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为进一步发挥青海湖品牌吸引力,带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创造条件,努力形成绿色发展区域示范样板,以发展生态旅游为途径,带动社区群众参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而达到挖掘生态潜力、实现生态富民的目标,推进青海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努力构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把青海湖建设成为具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的“大美净好”国家公园和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文明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美丽家园。(记者 谢青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