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500年。”明清时期,晋商从引车卖浆、泪洒西口到汇通天下、海内最富,刻画了一个时期的传奇,也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商业符号。
“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诚信经营、以义制利是晋商文化的根本;创立票号、实行“经理制”,在时代发展浪潮中不断创新,成为晋商500年辉煌的源头活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是他们开放进取的生动写照。
放眼三晋大地,除了那一座座恢宏气派的晋商大院外,晋商留下的商业文化还在吗?除了煤,山西还有其他产业吗?
记者深入调研欣喜地发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山西商人正在重拾老祖宗的优秀传统,奋力续写新的传奇。
百年老店诚信为本 智能制造推陈出新
“金太谷、银祁县”。明清时期,晋中盆地上的小城太谷可谓商贾云集。明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541年,一位人称石先生的名医在当时的太谷县西大街设立了一家名为广盛号的药铺。
历经近500年时代变迁,当初的药铺虽几经更名,却一直留存至今,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历史最久的传统制药企业,其开创的龟龄集、定坤丹等中成药品也是数百年长盛不衰。
它就是广誉远。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在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洪宇看来,这是广誉远能够无断代传承至今的“秘诀”。
海玉园食品公司生产线。记者 王劲玉 摄
走进制药车间,一个个药品制作工艺让人叹为观止:龟龄集的生产过程需99道大工艺,360道小工艺,长达4年之久;熟地需经历九蒸九晒九制;陈醋要经过3年日晒夜露,20公斤的醋晒成1公斤的醋膏方可入药……
“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不欺、视信誉为生命,使晋商赢得“良贾”美誉。
如今,古老的药企早已将诚信融入骨子里:坚持使用等级为一类的药材,药品标准一定要高于药典,哪怕是唯一配方也要反复推敲再行量产。
如果说,晋商能从三晋一隅发展到辐射塞北江南、走向海外,诚信是其经营的根本,那么,能够不断发现需求,从而进行调整创新,则是成功的关键。
擦玻璃是个费事且危险的活儿,如何能解放双手,还高效又安全?2012年,80后“科幻迷”牛立群大胆辞去体制内工作,专注研发家用擦窗机器人。
经过十多年发展,他创立的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的擦窗机器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现在每天生产300多台擦窗机器人,目前日韩的订单有近1万台,需要抓紧时间生产。”公司技术副总孙晓普说。
“成立10年,我们做到了营收近2亿元,出口42个国家,我们的擦窗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在国内是第二位,这些都靠我们不断投入研发,一点一点干出来。”牛立群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全部是自主研发,并且克服了传统擦窗机器人抓贴性差、擦拭效率低等问题。
小配件闯出大产业 老煤焦瞄准新能源
山西并非产茶之地,也不是茶叶的主要消费地,但茶叶贸易成为山西商人发财致富的一个重要来源。对此,晋商给出的答案是:抢抓机遇、敢于拼搏。
靠着精明的经商头脑和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山西商人深入闽、赣、湘等产茶地区收购茶叶,翻越千山万水,一路向北到达中俄边境恰克图,继续在俄罗斯境内延伸抵达圣彼得堡等地,走出了一条“万里茶道”。
同样是在晋商故里太谷,一种用于各类铁制管件的连接件——玛钢,在这里落地生根,产业逐渐发展壮大,靠的正是这样的闯劲。
春节后不久,中国(晋中·太谷)玛钢铸造产业投资交易博览会在太谷玛钢研发会展中心盛大开幕,5000平方米展示厅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在这次博览会上,我们签下了上千万元的订单。”太谷龙成玛钢公司董事长韩利民高兴地说。
“太谷没有原材料,也不是玛钢主要消费地,但我们凭借70年代积累的技术,抓住了产业机遇,并始终保持着产业优势,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韩利民说。
如今,在太谷区,玛钢产业已形成年产值70多亿元的区域重要产业集聚区,数万人从事这一产业,玛钢管件产销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赢得“中国玛钢产业基地”等称号。
2022年9月,太谷玛钢专业镇入选山西省首批十个省级重点专业镇,玛钢产业正在向规范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所谓抢抓机遇,更在于善于把握时代脉搏、顺应社会潮流。
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一些传统煤焦企业正瞄准这一领域,抢占先机。
在山西省孝义市的煤化工园区,上百辆氢能重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地知名企业鹏飞集团把氢能作为转型突破口,用焦炉煤气制备氢气,生产研发氢能重卡。
“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氢能汽车动力系统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先行先试,我们已经为同类型企业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鹏飞集团新能源车销售部负责人陈龙说。
据介绍,企业以焦炉煤气为原料发展化工产业,已有年产60万吨甲醇、4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和10万吨合成氨的项目。“基本将年产500万吨自有焦化项目的焦炉煤气‘吃’干净,产业园内其他企业的焦炉煤气则将成为我们制氢的原材料。”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无处可用”到“变废为宝”,氢能的使用既解决了焦化产业的污染问题,又为能源利用提供了新方向。在“双碳”背景下,孝义鹏飞集团一体布局了氢能制、储、运、加、用、研及氢能重卡、电堆等装备制造,抢占“绿色能源”新市场。
从黄土高原走向红海岸边 从乡村市集登上外国餐桌
“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这句俗语是晋商开放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他们沟通了发达商埠与偏远边疆,更搭建起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桥梁。
清末民初,到欧洲、中亚做生意的晋商看到国外的玻璃产品不错,将这“稀罕物”带了回来。后来,头脑灵活的祁县人开始学习相关工艺,做起了外国人的生意。
据介绍,祁县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产品已占全国产量的60%,人工吹制高脚杯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如今,这座千年古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
目前,祁县共有玻璃器皿生产企业50多户,产品远销欧美市场为主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祁县出口规模较大的红海玻璃有限公司,挂着一幅巨大的“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图,上面记录了祁县玻璃企业与中东、西亚、东南亚、俄罗斯、欧洲和中非等地的出口线路。
祁县人将源自国外的产品引进后再出口,而在晋中榆次,有人则将过去农村集市上的传统小吃卖到了商超,卖向了国外。
“在别人眼中不起眼的小零食,却是我们取得突破的关键,当时没有一个投资人看好,是我们自己咬牙干下来的。”山西海玉园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自成说。
在海玉园的加工车间,近10米高的转轮源源不断地将小小的面团揉搓、晾晒、烘烤,一个个包装小巧的石头饼跳跃而出。这一小吃过去都是手工制作,并没有机器化生产的先例,现在车间里的流水线和机器设备等都是企业自己设计研发的。
靠着独特的口感,石头饼俨然成为网红零食,也成为海玉园的标志性产品,企业营收达到6亿多元,并迅速占领市场,后续研制的缸炉饼、蜂巢饼等特色产品也迅速得到市场认可。
回望历史,晋商成于善于把握机遇、不断开拓创新,败于因循守旧,漠视社会变革。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唯有坚守诚信为本、善于抢抓机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创造新的传奇。(记者王菲菲 王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