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
山西省10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复
2023-12-06 08:58:12    来源:山西晚报

城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12月5日,记者从山西省政府获悉,我省近日批复晋中市、忻州市、朔州市、大同市、吕梁市、阳泉市、晋城市、长治市、临汾市、运城市10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要求各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临汾市:构建根祖文化魅力之都

临汾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规划》指出,临汾市将着力构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黄河中游绿色崛起转型样板城市、根祖文化魅力之都。

到2035年,临汾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10.7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80.9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833.9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控制在450.84平方千米以内。

统筹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构建“一带两屏三区、一体双心三轴”的总体格局。立足平川、东西两山差异化的农业地域特征,着力打造平川粮食主产片区、南部蔬菜副食农业片区、沿黄山地特色林果片区、西部丘陵复合农业片区、东部丘陵杂粮农业片区等五大片区,引导以耕地保护为核心,多类型农业空间规模化集聚;因地制宜分区分类优化村庄布局,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吕梁山、太岳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积极打造“一带两屏、六廊九核”的生态保护格局,筑牢黄河中游重要绿色生态屏障。促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分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空间格局,全力建设“尧都-洪洞-襄汾”主中心和“侯马-曲沃”副中心,推进平川一体化建设,带动两山地区发展。

运城市:构建以关公文化为特色的山水人文城市

运城是华夏文明最早发祥地之一。《规划》指出,运城市将着力构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根祖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为特色的山水人文城市。

到2035年,运城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7.6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91.9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808.93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611.40平方千米以内。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保护运城市独具特色的山水相依、城湖共融的空间格局,构建“一带一屏、三廊多片区,一核两轴、三翼七支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以盐湖-临猗-夏县为核心的都市农业发展区、黄河-汾河百万亩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区一基地、三带七板块”的农业空间格局;深化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强化黄河湿地、中条山、汾河、盐湖、伍姓湖的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一带一屏三廊多片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引导城镇体系逐步优化,形成“一核三翼七支点”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大力推进盐湖-临猗-夏县一体化发展,加强河津、永济、闻喜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县城集聚能力,统筹中心引领和均衡发展。

朔州市:打造生态宜居的塞上绿都

《规划》强调,朔州市将围绕建设“右玉精神实践高地、能源革命创新高地、转型综改示范高地、农牧融合发展高地”发展愿景,立足国家能源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晋北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宜居的塞上绿都。

到2035年,朔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08.3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34.4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053.4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46.42平方千米以内。

以三条控制线为基础,构建“三山两河、一核多极”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筑以吕梁山脉(管涔山)、太行山脉(紫金山、恒山)、阴山山脉(洪涛山)为主体的生态屏障,重点开展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建设桑干河流域农牧交错发展带和苍头河流域生态农业带,在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坚持“特”“优”战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促进农业产能提升。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共建城乡社区生活圈。

大同市: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指出,大同市将着力建设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城市群的桥头堡和文旅康养首选地,晋冀蒙长城金三角中心城市。

到2035年,大同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74.4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00.8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101.76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390.50平方千米以内。

同时,以三条控制线为基础,构建“一带两屏七区、一心两轴多点”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支撑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的建设。因地制宜分区分类优化村庄布局,建设宜居和美乡村。加强晋北风沙源治理生态屏障、恒山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屏障的保护,强化桑干河、恒山等地区的生态保护,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拱卫京津冀生态涵养地。积极对接京津冀城市群,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吕梁市:构建特色生态人文城市

《规划》明确,吕梁市将着力构建山西中部城市群重要战略支点、山西省矿产能源转型升级示范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吕梁精神弘扬为特色的生态人文城市。

到2035年,吕梁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24.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83.2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5833.0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454.20平方千米以内。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差别化政策。推动建设汾河流域粮食高效生产带、山区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带、沿黄东部经济林果生产带,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分类引导村庄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以吕梁山为主体的生态文明示范走廊,通过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西省黄河流域中游(吕梁段)高质量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等重大工程,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黄河中游重要绿色生态屏障。

阳泉市:建设生态宜居公园山城

《规划》指出,阳泉市将着力建设山西东部区域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先行区,新材料、新能源与数智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公园山城。

到2035年,阳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5.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5.1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160.9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58.97平方千米以内。

此外,以“三区三线”为基础,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差别化政策。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推动构建以现代农业发展区、特色农产品发展区为核心的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承担筑牢太行山生态屏障、保育滹沱河生态带的区域责任,构建“两河四山一泉域”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积极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深度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进阳平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晋东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地位,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市域城镇体系。

晋城市:建设旅游康养中心城市

《规划》指出,着力建设山西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先进制造业基地、链接中原城市群的门户城市、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康养中心城市。

到2035年,晋城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92.3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61.7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2402.1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55.19平方千米以内。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构建“两环两带三区、一核四极三廊”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形成“一带三区,多园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重点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和沁河、丹河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两环两带,多脉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筑牢山西省东南部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全面提升晋城中心城市能级,优化提升县域中心城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长治市:建设太行山水文化名城

《规划》明确,长治市将着力建设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山西省新型煤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太行山水文化名城和晋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到2035年,长治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49.3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68.6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2591.5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415.57平方千米以内。

与此同时,稳固“城郊都市农业区、中部盆地丘陵粮食生产区和山区特色农业生产区”三大农业生产片区。围绕太行山、太岳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一心两屏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筑牢京津冀西部和山西省东南部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长治中心城市能级,推动上党盆地城镇群协同发展,增强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县城的关键节点作用,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共建晋东南城镇圈,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对接山西中部城市群,参与中原城市群建设。

忻州市:打造世界级文旅康养胜地

《规划》指出,忻州市将打造世界级文旅康养胜地、山西中部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山西省面向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门户城市、山西省重要的新型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宜居宜游的生态休闲城市。

到2035年,忻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35.5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87.6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206.0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335.55平方千米以内。

以三条控制线为基础,统筹市域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构建“两屏三区四河、一核一轴两翼”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夯实农业发展空间,做强“中国杂粮之都”,构建“一心引领、三区联动”的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农业空间格局。维育生态保护空间,构建“一带、两屏、四河、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镇功能空间,通过纵贯中部的108国道城镇发展轴、横贯北部的灵河高速城镇发展轴和横贯南部的沧榆高速城镇发展轴,传导城镇发展势能,形成“一核三轴两翼、多点多极支撑”的城镇空间结构。

晋中市: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规划》明确,将支撑晋中市建设山西省科技智创与转型发展先导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到2035年,晋中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27.4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42.3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68.8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425.05平方千米以内。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发挥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优势,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建设汾河谷地和寿阳—昔阳现代化农业片区;强化太行山、太岳山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筑牢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构建分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记者 薛建英

[编辑:张旭]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