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力转型 共绘现代产业发展“新图景”
2024年12月31日,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传来热烈的掌声,在102台液压提升器的同步作用下,重达8720吨的钢屋盖缓慢提升至36.7米标高,T3航站楼钢结构主体工程成功封顶,这一全省重点项目又取得一项关键性进展。
呈现我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多个突破性亮点,彰显出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动力;集合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蕴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新动能,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成为我省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写照。
一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定信心、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锐意进取、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坚持提升传统和壮大新兴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释放新动能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创新激发活力,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且强劲的新动力。
赛因、水清华、铂瑞得、浩博瑞等企业入驻,“晋创谷·太原”已签约企业180余家,获批知识产权近500件……承担着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重大使命,既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晋创谷这一“创新联合体”加快成形、加速成势,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强力支撑。
从晋创谷到山西数据流量谷,从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到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从太重轨道公司灯塔工厂到天地煤机装备公司绿色工厂,从长治LED产业链到定襄法兰专业镇……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集聚,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孕育。
聚焦特优农业,瞄准关键核心,强化农业科技装备现代化建设,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3%。
连续实施7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400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超高强度碳纤维、碳化硅衬底、钒液流电池储能、潞安晋华炉、太重高铁轮轴轮对等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注向内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因创新而强。位于吕梁的山西石器时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推进技术攻关,把石灰石变成钙基绿色新材料,资源价值和企业利润提升近百倍。
助推企业发展,我省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平台构建和生态优化,进一步壮大创新企业队伍、夯实创新基础,进一步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目前,全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356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903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2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户。已培育35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1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发展不可限量,如何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关键支撑作用?我省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累计建成5G基站10.7万个,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太原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行,太原、大同等7个城市获评全国“千兆城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申报获批达到16个,10个与国家顶级节点实现对接;在用、在建数据中心达到101.2万个标准机架,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八。
科技的力量振奋人心,创新的推动效果显现。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这块“试验田”的数据可见一斑:推动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42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938亿元,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在国家级经开区考核排名中,由第99位提升至第43位,3项指标进入全国前30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分别占到全省的20%、57%;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累计培育市场主体5.9万户。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各个进化、处处勃发、步步蝶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创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大动能。
延伸新链条
传统产业升级蝶变
煤、焦、冶、电,是我省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也是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一批企业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开辟新领域、释放新动能。
2024年12月30日,太钢不锈热连轧生产线优化升级改造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建成后可大幅提升产线装备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契合产品薄化和质量提升的趋势,为推动太钢建设成为全球不锈钢行业引领者奠定坚实基础。
用最好的技术锻造最好的钢铁,特钢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太钢集团,近年来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快速补链、深度延链、持续强链,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一大批高端精品钢材产品持续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和项目工程的需求。
柳林的一块煤,在当地焦化厂被提炼制成焦炭、焦油、粗苯、硫氨、甲醇等化工产品,也可以变成一方天然气、一袋复合肥……它的价值至少增加40%。
致力于做好“一块煤”的锦绣文章,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主焦煤基地、焦化产业基地,吕梁市通过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煤化工产业循环发展、煤炭能源清洁利用,实现了煤炭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生态变革,形成了“煤—焦—化—电—氢”的全新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
以吕梁市为代表,我省全面关停4.3米焦炉,加快干熄焦改造,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6.6%;加快推进化产回收利用链条高端延伸,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焦化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了焦化化产加工利用水平。
传统产业蝶变,离不开智能化建设。煤矿智能化是培育煤炭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全省累计建成244座智能化煤矿、1594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化煤矿产能占比达到60.48%,带动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以上,煤矿的“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明显,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传统产业焕新,离不开绿色低碳转型。全省煤炭消费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低于全国同期水平;11个市全部完成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改造任务,累计改造691.52万户,每年可减少散煤燃烧600万吨以上;建成公共充电桩约9万台,桩车比达到1∶7,在北方省份中率先实现公共充电桩全省乡镇(街道)全覆盖。
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传统优势产业不仅是“压舱石”,更是“先行者”,我省在保障煤炭供应安全的同时,统筹抓好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拓展新赛道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俺老孙来也,带大家领略一下山西好风光……”2024年8月,在全球唯一一架喷涂孙悟空形象的西游文化主题彩绘飞机客舱里,响起了别致新颖的广播欢迎词,航班为中国东航旗下的中联航所有,往返于温州和太原之间。
2024年,借《黑神话:悟空》旅游热度,全省各机场游客吞吐量放量增长,“流量”变“留量”;借发展低空经济之东风,通航企业逐步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转变;借打造“天空之城”势头,短途运输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从空中观“一山、一水、一城”逐渐成为现实……既是中国通用航空的发源地,又是国家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省,我省紧抓机遇,竞逐在低空经济这一新赛道。
新赛道的潜力蕴藏在高位谋划的天地间,也勃发于园区这一推动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和主阵地。
山西智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在生产车间里,智能机械投料与制膜机器协同作业,刚刚开启试生产的3条生产线繁忙而有序。实现量产的TPU薄膜在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和生产水平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布局新兴产业赛道,近3年,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半导体”四条主赛道,新引进落地晶科能源、泰山玻纤、厚生锂电池等121个战新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317亿元。
晋城市发力光机电、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光机电这条“新赛道”上,相继引进了康佳、中科创源等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30”产业集群。近3年行业产值年均增长42%,正加快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我们做的第一个方面重点工作,就是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同市相关负责人说,在新兴产业方面,大同市重点围绕“四大赛道”培育新动能,特别是新能源、算力、农业、文旅产业,目前发展势头良好。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我省布局发展71个工业类开发区,做大做强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梯度培育18个省级特色专业镇,形成了79个山西精品,一批新产品走向全国。
一年来,通过深化拓展产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数实深度融合三条路径,全省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2024年1月—11月,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24.6%;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33.9%;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5.7%。
创新驱动激发活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我省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宽广的全局视野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闯出新天地、实现新作为,聚力共绘现代产业发展“新图景”。(记者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