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紧扣产业升级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创新构建“实习+就业”双螺旋育人模式,将实习实训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学中干、干中学”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特色之路。
模式创新:“实习+就业”双螺旋育人体系
2021年,该系将企业实践、工程项目实战融入实习教学,并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强化工程师岗位技能培养,积极探索促进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双提升”的产教融合新路径。2024年,立足学科特色与就业市场动态,进一步优化毕业实习培养体系,通过赴天津港保税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及中科罗伯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调研,精准对接岗位需求,重构实践内容与考评标准。同步搭建实习基地与就业服务双平台,举办三场园区双选会,实现毕业生“足不出园、就业就在身边”的无缝衔接。此外,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与中煤矿建集团、宝武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示范班”中,机械工程系31名学生入选,实现高年级学生在校学习和高质量就业的无缝衔接。
2025年3月,“项目式实习+就业”培养机制启动,该系2025届毕业生在天津港保税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开展了为期3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在实习中直接参与涵盖设备研发、生产线优化、调试维护等核心任务的技术攻关,完成从方案设计到实操落地的全流程实践,真实踏入生产一线。最终,11家合作企业与160余名学生建立就业合作意向,30名学员入选中科罗伯特公司“项目式实习+就业”培养计划,提前锁定就业岗位,并在正式入职前就获得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宝贵经验。
“实习+就业”双螺旋模式,通过校企双元协同、阶梯式培养、带薪实习等机制,使学生得以提前适应职场生态,深度体验企业文化,构建“实习期薪酬保障—毕业即岗位胜任”的平稳过渡。该育人体系既聚焦专业技能培养,更注重职业精神的系统化塑造。实习期间,学生需完成企业分配的工程项目任务,并定期接受校企双导师联合考评。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践历练,学生快速完成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职业化转变,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成效驱动:多方发力推动模式可持续发展
“双螺旋”模式实施以来,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学生层面,职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大幅提升,毕业生在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上表现突出,高质量就业率稳步攀升;高校层面,通过动态追踪产业前沿需求,为课程体系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精准对接;用人单位则依托就业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大幅缩短招聘周期并降低用人成本,在压缩招聘成本的同时毕业生也能够快速融入技术攻关团队,有效驱动企业创新引擎。可以说,该模式通过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链式”融合,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模式亦彰显教育公平的底色。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系部优先推荐优质实习岗位,确保职业发展机会均等;校企联合提供标准化住宿、通勤保障及安全培训,并创新“线上答辩”“双导师制”等举措,全方位护航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
以改革破题 以创新赋能。“实习+就业”双螺旋模式,将实习基地转化为就业“蓄水池”,为每一位学生铺就通向职业发展的坚实道路,撬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缓解了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也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彰显了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在办学中服务行业、区域经济的使命担当。